“整体形象”要靠谁来打造

今天看到德国《明镜周刊》的电视报道《中国轿车厂商宝马华晨ADAC汽车撞击试验结果糟透》(点击链接可看录像),德国媒体也大篇幅刊登了中国两大进军德国的轿车生产厂商都没有通过ADAC汽车撞击试验的坏消息。在安全和生命永远第一的德国,这样的报道基本上就宣判了中国轿车进军德国的失败——在世界上唯一一个高速公路不限速的国家,被撞成录像上那样的破车即使便宜几千欧元,又有谁会拿自己的性命去做代价呢?

我始终怀疑华晨之类的厂商其实根本就没有想着要好好提高产品质量去打开德国的市场,而是一心想通过“华晨汽车成功进军世界上汽车质量要求最高的德国市场”这样的宣传广告,来达到促进国内市场销售和品牌形象的目的。

问题是,作为进军德国市场的第一批中国汽车,华晨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而是代表着中国制造产品的整体形象。这种形象一旦在欧洲消费者的眼中被定位为“低价劣质”,以后进军欧洲的汽车厂商就要背负上这个整体的负面形象,让“中国制造”成为质量低劣的代名词。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盛世崛起”的牛皮已经被提前透支得差不多了,在西方消费者心目中中国产品却仍然是“技术含量低、质量耐用差”的整体形象,这给很多产业(例如在通讯产品行业做得很好的华为)进军发达国家市场的过程平添了很多障碍——因为没有一个采购者相信“中国制造”还能含有这样的技术含量,或者担心即便自己采购了中国高技术产品,也无法说服自己的客户选择这些产品提供的服务。

这就是历史环境给个别优秀者戴上的紧箍咒,这就是各自为战的残忍后果,一如几年前中国出口产品竞相降价直至统统被柜台请出、沦为地摊商品的命运。

反观“德国制造”在中国人和全球消费者心目中的整体形象,一直是高质量、可信赖的代名词。即便事实上很多德国产品未必都有宝马奔驰那般皮实,但是只要某个产品挂上“德国原产”的标志,你肯定会愿意多花一点钱买回家的。这种可以信赖的形象不是偶然,而是德国政府质量监管部门的有力监控和德国厂商努力达标、共同有意识地打造“德国制造”形象工程的结果,这种高附加值的出口战略,比起我们几万个出口厂商出口几万个集装箱的袜子鞋子换取德国出口十个集装箱宝马轿车的利润,从长远来看要划算得多,也必然是“中国制造”模式的未来归宿。

又是今天,看到了美国广播公司全国电视新闻播放的《低质中国轮胎产品爆裂,导致美国公民车祸死亡——中国是不是想从内部害死美国?》的新闻录像

又是事关人命的质量,又是危及中国产品的整体形象。新闻媒体本身就具有炒作恶性事件的本能冲动,指责美国媒体别有用心是毫无意义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谁来确保国内厂商无法规避严格控制的出口质量检测程序,将有毒猫狗食品、含毒中国牙膏、湖北转基因大米、劣质轮胎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在于谁来确保逐利天性的工厂主不因一时的蝇头小利而毁坏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如果官僚系统没有一套成功的长远应对方案,那么可以断定,“日本制造”从低价劣质的代名词脱胎换骨为“质优价廉”的高新技术产品所走过的20年,中国产品可能40年、50年之后都走不完。

如是,则中国制造堪疑;如是,则国家前景堪忧!

此条目发表在未分类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留下评论